学名(拉丁名) | Paeoniaceae |
中文名 | 芍药科 |
中文科名 | 芍药科 |
类型 | family |
拉丁科名 | Paeon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Paeoniaceae |
类型 | family |
学名(拉丁名) | Paeoniaceae |
中文名 | 芍药科 |
类型 | family |
学名(拉丁名) | Paeoniaceae |
中文名 | 芍药科 |
类型 | family |
学名(拉丁名) | Paeoniaceae |
类型 | family |
灌木、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或具纺锤形块根。当年生分枝基部或茎基部具数枚鳞片。叶互生,纸质,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全缘或分裂,裂片常全缘;无毛或叶背被毛。单花顶生、数朵生枝顶或茎上部叶腋,有时仅顶端的一朵开放,大型,直径4厘米以上;苞片2—6,披针形,叶状,大小不等,宿存;萼片3—5,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13(栽培者多为重瓣),倒卵形,红色、紫色、黄色或白色;雄蕊多数,离心发育,花丝线形,白色或淡紫色,花药黄色,纵裂,花粉长球形或近球形,具三孔沟;花盘杯状或盘状,革质或肉质,完全包裹、半包裹或近包于心皮基部;心皮2—3,少数4—6,离生,有毛或无毛,向上逐渐收缩成极短的花柱,柱头扁平,向外反卷,胚珠多数,沿心皮腹缝线排成2列。蓇葖果成熟时沿心皮的腹缝线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或深褐色,光滑无毛。仅1属约35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和北美洲西部。我国有11种,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地区,少数种类在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区也有分布。云南有1属5种2变种。本科多数种类的根、根皮供药用,有镇痉、止痛、凉血散瘀等功效。牡丹 P. suffruticosa、芍药 P. lactifora 为我国主要药材之一,不少地区都有栽培。本科多数种类又为著名花卉。
灌木、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或具纺锤形的块根。当年生分枝基部或茎基部具数枚鳞片。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不裂而全缘或分裂、裂片常全缘。单花顶生、或数朵生枝顶、或数朵生茎顶和茎上部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大型,直径4厘米以上;苞片2-6,披针形,叶状,大小不等,宿存;萼片3-5,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13(栽培者多为重瓣),倒卵形;雄蕊多数,离心发育,花丝狭线形,花药黄色,纵裂;花盘杯状或盘状,革质或肉质,完全包裹或半包裹心皮或仅包心皮基部;心皮多为2-3,稀4-6或更多,离生,有毛或无毛,向上逐渐收缩成极短的花柱,柱头扁平,向外反卷,胚珠多数,沿心皮腹缝线排成2列。蓇葖成熟时沿心皮的腹缝线开裂;种子数颗,黑色、深褐色,光滑无毛。
约35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我国有11种,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少数种类在东北、华北及长江两岸各省也有分布。牡丹 P. suffruticosa、芍药P. lactiflora为我国主要药材之一,全几国不少地区都有栽培,尤以四川(垫江、渠县、中江)、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铜陵、毫县)、浙江(东阳、临安、余姚)最为著名。
在我 国分布的种类中,多数种类的根、根皮供药用,有镇痉、止痛、凉血散瘀之效。
芍药属在一系列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上(染色体大,基数为5;维管束是周韧的,导管是梯纹的,纹孔具缘纹孔;花大,雄蕊离心发育,花粉粒大,外壁有网状纹孔,花盘存在,并包住雌蕊;种子萌发是留土的;胚在发育初期似裸子植物的银杏,有一个游离核的阶段,而与其它所有的被子植物不同)与毛茛科有显著区别,在含有的化学成分上也有明显差异(见前化学成分一节),自本世纪初以来,一些学者主张芍药属应自毛茛科分出成为一独立的科(芍药科Paeoniaceae),这种意见是完全正确的。根据花的各组成部分均为离生,以及有与银杏相似的胚胎发育的方式,正如某些学者所主张的,将芍药科放在毛茛目(多果瓣目)中是恰当的。但另外一些学者则根据雄蕊发育方向,维管束、导管及纹孔的类型等特征,认为芍药科应属于五桠果目Dillenia-les。
1.芍药属——Paeonia L. L. Gen Pl. 678.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