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拉丁名) | Lonicera saccata |
中文名 | 袋花忍冬 |
命名人 | Rehd. |
中文科名 | 忍冬科 |
拉丁属名 | Lonicera |
类型 | species |
拉丁科名 | Caprifoliaceae |
中文属名 | 忍冬属 |
学名(拉丁名) | Lonicera saccata |
中文名 | 袋花忍冬 |
中文科名 | 忍冬科 |
拉丁属名 | Lonicera |
类型 | species |
拉丁科名 | Caprifoliaceae |
中文属名 | 忍冬属 |
学名(拉丁名) | Lonicera saccata |
发表年份 | 1902(年) |
拉丁属名 | Lonicera |
类型 | species |
拉丁科名 | Caprifoliaceae |
学名 | 状态 | 来源 | 命名人 | |
---|---|---|---|---|
Lonicera saccata | 异名 | The Plant List | Rehder | Lonicera tangutica |
Lonicera saccata | 接受名 | 云南植物志 | ||
Lonicera saccata | 接受名 | 中国植物志 |
落叶直立灌木,高1—2米;树干皮灰褐色,纵裂;小枝初时略被2列毛,其后变无毛,褐色;冬芽具2—4对外鳞片,鳞片背面具脊,仅顶端有纤毛。叶对生,叶片纸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7—1.5厘米,先端钝至近圆形,基部楔形,边缘反卷而呈波状,且具缘毛,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被稍弯的糙伏毛,或仅叶面有毛,很少两面无毛,中脉在叶面于下部凹陷上部近平坦,在背面却明显突起,侧脉每边4—5条,叶面平坦,背面突起;叶柄长2—4毫米,初略被毛,后变无毛。总花梗纤细,下垂,长1—2.5(3)厘米,略被毛;苞片叶状,狭长圆形,长超过萼筒2—3倍至与萼筒近相等,小苞片无;相邻2萼筒合生至顶部,长约2毫米,无毛,萼檐短小,长仅0.5毫米,具波状浅齿,被缘毛或否;花冠白色带粉红,筒状漏斗形,长(0.8)1—1.3厘米,自基部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4毫米,外面在上部或顶端疏被直糙毛,冠筒基部一侧囊大,冠檐5浅裂,裂片卵形,先端钝;雄蕊5,长达花冠裂片;花柱外露,被微柔毛。果红色,长7毫米;种子卵圆形,长3毫米,淡褐色。花期5月,果期8—9月。
产丽江、德钦,生于冷杉林或灌丛中,海拔3 300—3 900米;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贵州东北部、陕西、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西藏。
16. 袋花忍冬(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Lonicera saccata Rehd. in Sarg. Trees and Shrubs 1: 39, pl. 20. 1902; 徐炳声、王汉津, 植物分类学报22 (1): 23. 1984. ——L. serpyllifolia Rehd. Syn. Lonicera 58, Pl. 1, fig. 1-5. 1903. ——L. saccata Rehd. forma wilsonii Rehd. l. c. 60. ——L. chlamydophora W. W. Smith in Notes Bot. Gard. Edinb. 8: 109. 1913, non K. Koch 1851. ——L. rocheri Levl. in Bull. Acad. Intern. Geog. Bot. 24 (no. 301): 289. 1914. ——L. chlamydata W. W. Smith in opoc. cit. 10: 45. 1917. ——L. penduliflora Pax et K. Hoffm. in Fedde, Repert. Sp. Nov. 12: 494. 1922. ——L. fangii Chien in Sunyatsenia 4 (3-4): 133, Pl. 33. 1940. ——L. glandulifera Chien in l. c. 135, pl. 34.
袋花忍冬(原变种)图版42: 1-4
Lonicera saccata Rehd. var. saccata
落叶灌木,高达3米;幼枝多少带紫色,有2纵列弯曲短糙毛或无毛,小枝纤细,浅褐色,老枝褐色或灰黑色。冬芽小,顶端渐尖或稍尖,外鳞片2-3对,背面有时具脊,连同边缘有短糙毛或无毛。叶纸质,倒卵形至倒披针形或菱状矩圆形至矩圆形,很少扇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顶端钝圆或稍尖,基部楔形,长 (1-)1.5-5(-8) 厘米,两面被稍弯的糙伏毛,有时疏生短腺色,或下面甚至两面均无毛,下面下部有时脉腋具趾蹼状鳞腺;叶柄长1-4毫米,具糙毛或无毛。总花梗生幼枝基部叶腋,纤细,弓弯或弯垂,长1-2.5(-4.2) 厘米,间或极短而长仅2-5毫米,被短糙毛或无毛;苞片常呈叶状,与萼筒近等长或常2-3倍超过之,披针形、卵状矩圆形、矩圆形至条形,边缘有毛和短腺毛或无毛,下面有时具短糙毛;小苞片通常无,如有亦极小,半圆形至披针形,长为萼筒的1/4-2/3;相邻两萼筒全部或2/3连合,长2-2.5毫米,萼檐杯状,长为萼筒的2/5-1/2,萼齿常明显,三角形或卵形,有时呈波状,具缘毛和短腺毛或无毛,很少极短而不明显;花冠黄色、白色或淡黄白色,裂片边缘有时带紫色,筒状漏斗形,外面无毛或有时上部或全部疏生糙伏毛,长(8.5-) 10-13(-15) 毫米,筒基部一侧明显具囊或有时仅稍肿大,裂片卵形,直立,长1.2-2.5毫米;花药与花冠裂片等长或稍伸出;花柱伸出,中下部有糙毛或无毛,子房3室。果实红色,圆形,直径5-6 (-8) 毫米;种子淡褐色,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2-3 (-4) 毫米。花期5月,果熟期6月下旬-7月。
产陕西(太白山)、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安徽西部(金寨)、湖北西部至西南部、四川南部至北部和东北部、贵州东北部、云南西北部至东北部及西藏(林芝)。生于草地、灌丛中或山顶杜鹃林、山坡冷杉林、云杉林或混交林中或林缘,海拔1280-4200米(西藏达4500米)。
这是一个多型种,无论在小枝、叶和花柱上毛被的有无和疏密,叶、苞片和萼齿的形状和大小,总花梗的长度,以及花冠筒的宽窄和基部一侧囊状突起的深浅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变化,不能作为划分种的依据。过去学者所发表的许多新种和新的种下分类等级都不出乎本种的变异范围。
本种因具形大而呈叶状的苞片和花冠基部具明显的囊,在亚组内显得很突出。它与四川忍冬 L. szechuanica Batal. 较接近,但那个种的苞片较小,萼齿不明显,易与本种区别。与唐古特忍冬 L. tangutica Maxim. 及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花药与花冠裂片等长或稍露出。
16a. 毛果袋花忍冬(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Lonicera saccata Rehd. var. tangiana (Chien) Hsu et H. J.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17 (4): 76. 1979. ——L. tangiana Chien in Sunyatsenia 4 (3-4): 139, pl. 36. 1940.
小苞片存在,具小缘毛。萼筒被短糙毛,萼齿明显,宽三角形或圆卵形。花冠外面疏生短糙毛。花期4月下旬至5月。
产甘肃南部、四川中南部和东北部及云南西北部。生于林中或灌丛中,海拔1650-3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
此变种还与毛果忍冬 L. trichogyne Rehd. 接近,但那个种的幼枝、叶下面和萼筒均被柔毛,苞片较狭小而非叶状,易与本变种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