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拉丁名) | Isoetaceae |
中文名 | 水韭科 |
类型 | family |
学名(拉丁名) | Isoetaceae |
中文名 | 水韭科 |
中文科名 | 水韭科 |
类型 | family |
拉丁科名 | Isoetaceae |
学名(拉丁名) | Isoetaceae |
中文名 | 水韭科 |
类型 | family |
学名(拉丁名) | Isoetaceae |
中文名 | 水韭科 |
类型 | family |
多年生小型草本植物,通常水生、两栖或湿生,罕见旱生。通常具短的根状茎,由肉质、扁圆块茎状、顶端扁平的短而粗厚的茎与其下不发达的根托共同构成(罕见在化石植物中具较长的茎和明显的根托),具原生中柱及特殊的次生生长构造,下部2—3(罕4)裂,裂沟内长出多数二叉分枝的长粗根,上端簇生螺旋状排列的叶丛。叶长钻形,略似韭菜,基部近轴面有一叶舌,基部两侧扩大成鞘状,并有膜质边缘,生孢子囊的部位较肥厚,叶内有1条直达顶端的维管束,其周围有4条局部被横膈膜分隔的纵向气孔道。孢子囊大(为现存蕨类植物中最大的),通常呈略扁平的椭圆形,或近圆球形,异型,但大小相同,分别生于叶基部近轴面特化的凹穴内,往往为由叶舌下方叶表面细胞形成的囊膜完全或不完全地覆盖;每一生长周期,生于新生叶丛外轮叶的为大孢子囊,生于内轮叶的为小孢子囊;大孢子囊内产生大孢子50—300个(大多为160—240个);小孢子囊内产生极多的小孢子,多达15—100万个。孢子具周壁。大孢子四面体型,三裂缝,圆球形,通常粉白色,近极面有3条棱脊,从中央向赤道面辐射,与沿赤道面的环形棱脊相连,远极面无棱脊,外壁表面常有颗粒状或疣状纹饰。小孢子两面体型,极细小,单裂缝,椭圆形,外壁表面有颗粒状及刺状纹饰。本科有3属,其中2属为化石属,现存仅水韭属 Iso?tes 1属。
水韭科 ISOETACEAE
小型或中型蕨类,多为水生或沼地生。茎粗短,块状或伸长而分枝,具原生中柱,下部生根,有根托。叶螺旋状排呈丛生状,一型,狭长线形或钻形,基部扩大,腹面有叶舌;内部有分隔的气室及叶脉1条;叶内有1条维管束和4条纵向具横隔的通气道。孢子囊单生在叶基部腹面的穴内,椭圆形,外有盖膜覆盖,二型,大孢子囊生在外部的叶基,小孢子囊生在内部的叶基。孢子二型,大孢子球状四面形,小孢子肾状二面形。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退化;精子有多数鞭毛。
共2属,约60种;其中Stylites为单种属,仅产于秘鲁。中国1属。
水韭科在分类学上属于拟蕨类,即小型叶蕨类,但它不同于拟蕨类其他成员如石松、卷柏、木贼,在系统演化上较为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