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拉丁名) | Gonocormus |
中文名 | 团扇蕨属 |
命名人 | v. d. Bosch |
中文科名 | 膜蕨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Hymenophyllaceae |
学名(拉丁名) | Gonocormus |
中文名 | 团扇蕨属 |
中文科名 | 膜蕨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Hymenophyllaceae |
学名(拉丁名) | Gonocormus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Hymenophyllaceae |
学名(拉丁名) | Gonocormus |
中文名 | 团扇蕨属 |
中文科名 | 膜蕨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Hymenophyllaceae |
学名(拉丁名) | Gonocormus |
发表年份 | 1861(年)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Hymenophyllaceae |
1 | 叶为团扇形或扇形;叶脉辐射而出,二叉分歧。 (2) | |
1 | 叶为卵形,一回羽裂;叶脉非为辐射而出,通常羽状分叉。 (3) | |
2 | 叶片团扇形;裂片大致整齐,生囊苞的裂片通常较营养叶为短或与营养叶等长。 | 团扇蕨 Gonocormus minutus |
2 | 叶片扇形或近扇形;裂片的长短常不整齐;生囊苞的裂片通常突出营养叶之上。 | 海南团扇蕨 Gonocormus australis |
3 | 叶片细裂;裂片宽通常不到1毫米;囊苞花瓶状,腹部稍膨大。 | 节节团扇蕨 Gonocormus prolifer |
3 | 叶片粗裂;裂片宽2毫米;囊苞喇叭形或倒三角形,腹部不膨大。 (4) | |
4 | 囊苞为喇叭形,口部与裂片等宽;植物体干后为淡褐色。 | 广东团扇蕨 Gonocormus matthewii |
4 | 囊苞为倒三角形,口部小于裂片的宽度;植物体干后为棕褐色。 | 细口团扇蕨 Gonocormus nitidulus |
附生小型植物。根状茎纤细,丝状,横走,分枝,被短毛。根状茎、叶柄和叶轴不易区分,三者都是多育的(都能生出叶片)。叶片很小,无毛,团扇形,或为扇状深裂或有时近羽裂,细胞壁薄,不成洼点状。叶脉扇状分枝。囊苞通常顶生于短裂片上,往往退缩而不露出不育裂片之外(即不与叶缘居于同一条线上),口部膨大,全缘,囊托突出。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近圆形或钝三角形,表面具短棒状、疣状及刺状纹饰。染色体基数x = 12,(36)。约10种。中国有4种。云南有1种。
8. 团扇蕨属——Gonocormus v. d. Bosch
v. d. Bosch, Hymen. Jav. (1861) 7; in Eerste Bijdrage (1861) 321; Cop. Gen. Fil. (1947) 38.
通常为小型附生植物。根状茎纤细,丝状,横走,被短毛,分枝。根状茎、叶柄和叶轴不易区别,三者都是多育的(都能生出叶片)。叶片很小,光滑无毛,扇状深裂或有时近羽裂,细胞壁薄,不成洼点状。叶脉扇状分枝。囊苞通常顶生于短裂片上,往往不露于不育裂片之外,口部膨大,全缘,囊羣托突出。
约有10种,其分布从非洲经波里尼西亚至日本、昆士兰及夏威夷。中国有5种,其中团扇蕨一种分布较广,从东北至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其余4种只见于华南及西南。本属各种都成层片生在林下淋湿的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