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拉丁名) | Lonicera szechuanica |
中文名 | 四川忍冬 |
命名人 | Batal. |
中文科名 | 忍冬科 |
拉丁属名 | Lonicera |
类型 | species |
拉丁科名 | Caprifoliaceae |
中文属名 | 忍冬属 |
学名(拉丁名) | Lonicera szechuanica |
中文名 | 四川忍冬 |
中文科名 | 忍冬科 |
拉丁属名 | Lonicera |
类型 | species |
拉丁科名 | Caprifoliaceae |
中文属名 | 忍冬属 |
学名(拉丁名) | Lonicera szechuanica |
发表年份 | 1895(年) |
拉丁属名 | Lonicera |
类型 | species |
拉丁科名 | Caprifoliaceae |
学名 | 状态 | 来源 | 命名人 | |
---|---|---|---|---|
Lonicera szechuanica | 异名 | The Plant List | Batalin | Lonicera tangutica |
Lonicera szechuanica | 接受名 | 云南植物志 | ||
Lonicera szechuanica | 接受名 | 中国植物志 |
灌木,高1—2米;枝条细弱,老枝干皮灰褐色,无毛,条状剥落,小枝褐色或红褐色,无毛或有时具2纵列的黄褐色小疏柔毛。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薄纸质,小,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0.5—1.3厘米,先端钝或近圆形,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全缘而反卷,侧脉每边约3条,与中脉在叶面略凹陷,在背面突起,侧脉脉腋常呈趾蹼状;叶柄长2—3毫米,腹凹背凸,无毛或略被小疏柔毛。双花腋生于小枝下部,总花梗稍劲直,长1—1.5厘米,压扁,向顶端多少增大,无毛,苞片钻形,短于萼筒至略较长,无毛,小苞片不存在或极微小;相邻2萼筒合生几达顶端,长约2毫米,无毛,萼檐极短,长仅0.5毫米,环状,顶端平截或具不明显的波状齿;花冠白色或绿黄色至红色,筒状漏斗形,长1—1.3厘米,自基部向上渐宽,至口部直径约达5毫米,外面无毛,冠筒基部一侧微囊大,冠檐5浅裂,裂片卵形,先端钝;雄蕊5,花药顶端等于或略超出花冠;花柱伸出,无毛,柱头头状。果近球形,长约7毫米,红色;种子卵珠形,长约3毫米,淡褐色。花期5月,果熟期8月。
产大理、维西、中甸、德钦,生于山坡灌丛或杂木林中,海拔3 200—4 000米;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北和西藏。
19. 四川忍冬(植物分类学报)五台金银花(中国树木分类学),五台忍冬(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图版42:7-11
Lonicera szechuanica Batal. in Acta Hort. Petrop. 14: 172. 1895; 徐炳声、王汉津, 植物分类学报22 (1): 23. 1984. ——L. aemulans Rehd. Syn. Lonicera 59, pl. 2, fig. 10-11. 1903. ——L. farreri W. W. Smith in Notes Bot. Gard. Edinb. 9: 110. 1916. ——L. oresbia W. W. Smith in opoc. cit. 10: 48. 1917. ——L. kungeana Hao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 2: 392. 1934, et in Contr. Lab. Bot. Nat. Acad. Peiping 1: 98. 1932, ut“L. sp. ”——L. wulingensis Nakai in Rep. l st. Sci. Exped. Manch. sect. 4, I, ll, t. 4. 1934.
落叶灌木,高达3米;幼枝有时带紫红色,小枝灰黑色或灰褐色,纤细,无毛,有时具2纵列弯曲的短糙毛,侧生小枝有时节间短缩而为残存的叶柄基部所覆盖。冬芽卵形,顶钝或稍尖,外鳞片2对左右,无毛。叶纸质,倒卵形至倒披针形或宽椭圆形至矩圆形,顶端钝圆或有小凸尖,基部楔形,长0.5-2.8厘米,无毛,极少叶缘或幼叶上面有少数糙毛,下面绿白色,下部脉腋有时具趾蹼状鳞腺;叶柄长1-3毫米。总花梗生于幼枝基部叶腋,长2-5 (-20) 毫米;苞片常较短,卵形、卵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为萼筒的 (1/5) 1/3-2/3,或有时等长至略超过;小苞片无;相邻两萼筒2/3至全部合生,长1.5-2毫米,无毛,萼檐甚短,顶端截形或浅波状;花冠白色、淡黄绿色或黄色,有时带紫红色,筒状或筒状漏斗形,长8-13毫米,基部一侧具囊或稍肿大,裂片卵形或圆卵形,长1.5-2.5毫米;花药与花冠裂片约等长;花柱伸出,无毛或中下部疏生糙毛。果实红色,圆形,直径5-6毫米;种子淡褐色,矩圆形,长约3毫米。花期4-6月,果熟期6-8月。
产河北北部、山西中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隆德)、甘肃南部、青海东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和东南部(南川)、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生于山坡或山顶的冷杉或云杉林中和林缘及灌丛中,海拔2150-3800米(西藏达41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这个种在苞片的长度和花柱有无毛被等方面都存在着可能与地理分布相联系的变异。从我们手头的标本来看,这个种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地理类型:(一)北方类型—苞片较长,与萼筒等长或稍超出,很少仅为萼筒的1/3-1/2,花柱中下部有毛,幼枝有时具2纵列毛。分布从河北北部经山西和陕西南部、宁夏南部至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 L. kungeana Hao. L. wulingensis Nakai 和 L. farreri W. W. Smith 可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二)南方类型—苞片常较短,长为萼筒的 (1/5-) 1/3-2/3,很少几乎等长,花柱无毛或极少下部有疏毛,幼枝无毛或很少有2纵列毛。分布从西藏和云南西北部经四川西北部和东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达湖北西部。L. szechuanica Batal., L. aemulans Rehd. 和 L. oresbia W. W. Smith 可以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以上两个类型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有着广泛的接触,形态上不易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