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拉丁名) | Itoa |
中文名 | 栀子皮属 |
命名人 | Hemsl. |
中文科名 | 大风子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Flacourt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Itoa |
中文名 | 伊桐属 |
中文科名 | 大风子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Flacourt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Itoa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Salicaceae |
学名(拉丁名) | Itoa |
中文名 | 栀子皮属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Flacourt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Itoa |
中文名 | 栀子皮属 |
中文科名 | 大风子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Flacourt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Itoa |
发表年份 | 1901(年)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Salicaceae |
常绿乔木。叶常互生,有时近对生,单叶具锯齿,平行脉,长圆形至卵形,大型,具长叶柄;托叶无。雄花组成圆锥花序,顶生,具短序梗;雌花顶生,稀腋生,单花;萼片3—4,几乎分离,镊合状排列,卵状三角形;花瓣缺;雄花:雄蕊多数,花丝细,花药基着,小型,纵裂,退化雌蕊存在;雌花未见。蒴果卵形至长圆形,两端渐狭,花序柄延长,中部以上具关节,常6—8瓣裂或与胎座同数裂;花柱宿存,短而厚,柱头6—8裂;内果皮革质;种子多数,小型,压扁,周围具膜质翅,胚乳丰富。2种,1种分布于越南及我国南部;云南亦产。另一种间断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14.栀子皮属Itoa Hemsl.
Hemsl. in Hook. Icon. Pl. 27: 2688. 1901; Gilg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2 Aufl. 21: 444. 1925; Sleum. in Van Steenis, Malesiana ser. 1, 5 (1): 12. 1954; Hutch. Gen. Flow. Pl. 2: 225. 1967.
乔木。单叶,互生,薄革质,大型叶,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羽状叶脉;叶有柄;托叶缺。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直立的顶生圆锥花序,花梗短;雌花单一,顶生或腋生,花梗在果期延长,中间有关节,萼片3-4片,革质,三角状卵形;花瓣缺;雄花的雄蕊为多数,花丝极短,花药小,底着药;有退化的子房;雌花的子房长圆形,1室,侧膜胎座6-8个,稀5个,每个胎座上有多数胚珠,花柱6-8,柱头短,6-8裂。蒴果大,卵形或长圆形,木质,有毛,6-8瓣裂,稀5裂,从顶端和基部裂开,中部不裂;种子多数,扁平,有膜质翅包围,内层的种子呈辐射状,外层的种子排列整齐;胚大,垂直;子叶圆形。
属名模式:Itoa orientalis Hemsl.
本属约有2种及1变种。间断分布于中国亚热带的西南至越南北方和东马来西亚(苏拉威西、马鲁古和新几内亚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