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拉丁名) | Aphanamixis |
中文名 | 山楝属 |
命名人 | Bl. |
中文科名 | 楝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Mel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Aphanamixis |
中文名 | 山楝属 |
中文科名 | 楝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Mel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Aphanamixis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Mel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Aphanamixis |
中文名 | 山楝属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Mel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Aphanamixis |
中文名 | 山楝属 |
中文科名 | 楝科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Meliaceae |
学名(拉丁名) | Aphanamixis |
发表年份 | 1825(年) |
类型 | genus |
拉丁科名 | Meliaceae |
1 | 小叶有明显的柄,长超过6毫米。 (2) | |
1 | 小叶柄极短,通常不超过3毫米。 (3) | |
2 | 花大,直径6-7毫米;小叶革质,长17-26厘米,宽6-10厘米,每边侧脉13-20条. | 大叶山楝 Aphanamixis grandifolia |
2 | 花小,直径2-3毫米;小叶亚革质,长18-20厘米,宽通常不超过5厘米,每边侧脉11-12条。 | 山楝 Aphanamixis polystachya |
3 | 小叶膜质,长17-26厘米,宽6-10厘米。 | 华山楝 Aphanamixis sinensis |
3 | 小叶革质,长7-14厘米,宽4-5厘米。 | 台湾山楝 Aphanamixis tripetala |
常绿乔木或灌木。大型奇数羽状复叶聚生于枝顶,有小叶3—10对,无毛或被毛(标本上常带黑色),叶轴上面常具小脐状突起;小叶对生,全缘,偏斜。花序腋生或腋上生,杂性异株;雄花组成圆锥花序,雌花或两性花组成单生的或成对的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花中等大或小(3—7毫米),近球形,无梗或具梗;萼片多半5,几分离或基部合生,通常宽,陀螺形,钝,边缘覆瓦状排列;花瓣3,宽,倒卵形至近圆形,芽时覆瓦状排列,无毛或被毛;雄蕊管近球形或钟状球形,或顶基向压扁的扁球形,全缘或具宽圆齿,花药3—6枚,大,内藏,或仅先端略外露,以背面着生于雄蕊管内面中部或基部以上,有时具尖头;花盘极小或缺;子房小,3室,通常每室有叠生胚珠2颗;花柱缺或极短,柱头大,通常尖塔状或圆锥状,具3棱及3条纵槽,雄花中有1个三棱形的退化子房。蒴果淡黄色或鲜红色,小至中等大(一般2—5厘米),室背开裂,果皮多少肉质,内面白色;每室有1或稀2个叠生的种子(3室或仅1室能育),全部或部分地围以橙色或黄色的肉质假种皮,近球形至卵形,常压扁状,具革质、光亮、褐色或黑色的种皮和白色、线形、腹生的种脐。子叶并生,垂直位置,多少互相融合,胚根向上,内藏,小。约25种,分布于我国华南,印度,东南亚至伊里安岛。我国有3种,产华南和西南部。云南3种。
13. 山楝属 Aphanamixis Bl.
Bl. Bijdr. 165. 1825.——Chuniodendron Hu in Journ. Roy. Hort. Soc. 63: 387. 1938, in obs.
乔木或灌木。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全缘,基部常偏斜。花杂性异株,球形,无花梗,雄花排成圆锥花序,雌花或两性花排成总状花序;萼片5,分离或基部合生,覆瓦状排列;花瓣3,凹陷,芽时覆瓦状排列;雄蕊管近球形,较花瓣稍短,花药3-6,内藏;花盘极小或不存在;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2颗,花柱缺,柱头大,尖塔状或圆锥状。果为蒴果,室裂3个果爿,果爿革质;种子假种皮。
约25种,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我国产4种,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及台湾等省区。
属模式种:大叶山楝 A. grandifolia Bl.